(热推新书)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崇祯唐通小说从哪里可以看_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无弹窗免费阅读

小说 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 中的主角人物有 崇祯唐通 ,这是一本历史风格的小说,由作者崇祯编写,这本书笔下生花,内容丰富多彩,本文的详情概要:此言一出,张忻直接傻眼。离开文渊阁后,崇祯回到乾清宫倒头便睡。他的压力太大了!能撑到现在全凭心中的一股戾气。穿越以来杀了那么多人,结果他发现...杀少了。之前流贼围城他只能杀鸡儆猴,现在流贼退兵,他要大开杀戒!一觉睡到傍晚,崇祯被王承恩喊醒:“皇爷,李若琏求见。

封面

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精彩章节试读

此言一出,张忻直接傻眼。

离开文渊阁后,崇祯回到乾清宫倒头便睡。

他的压力太大了!

能撑到现在全凭心中的一股戾气。

穿越以来杀了那么多人,结果他发现...杀少了。

之前流贼围城他只能杀鸡儆猴,现在流贼退兵,他要大开杀戒!

一觉睡到傍晚,崇祯被王承恩喊醒:“皇爷,李若琏求见。”

“让他进来吧!”崇祯简单穿戴好之后,宣李若琏觐见。

“陛下,您找我?”李若琏并没有出城杀敌,这些日子崇祯让他在城里物色人选,补充锦衣卫。

“朕交代你的事办的怎么样了?”

“回陛下,时间仓促,臣只寻得几百人。”

崇祯皱了皱眉,几百人太少了,根本不够用。

“宣府陷落前,有多少锦衣卫?”

李若琏想了想,宣府作为朝廷九边之一,不仅驻扎着边军精锐,也是锦衣卫重点渗透的地方。根据吴梦明交接的手册,宣府有近千在编锦衣卫。考虑到吃空饷的问题,实际在册人数最多只有三成。

“约有三百余人,不清楚是否投降。”

“三百人?不够...根本不够!”崇祯低声自语。

八大“蝗商”的根基在宣府,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收复宣府,崇祯打算让锦衣卫将八大“蝗商”悄悄灭门。

他们多活一秒,崇祯就难受一秒。

虽然那些钱会落到李自成手中,但他已经不在乎了(李自成只劫掠乡绅富户,对各方势力的商队秋毫无犯)。

李若琏不明所以,但也不敢多问,只能站在原地发愣。

“这样吧,先把锦衣卫内部吃空饷的问题解决了。然后把这些人都撒出去,让他们在各地广布眼线发展下线。锦衣卫的俸禄也调整调整,在京的月饷二两,不在京的月饷三两,粮饷另算。另外,凡成功策反者,按照策反的人数和对方的官职封功发赏,钱从内帑出,具体你拟个方案,朕觉得没问题就立刻执行。”

“策反,购买情报所用的钱财都从你那里出,朕会从内帑拨给你五十万两银子,不够再说。”

锦衣卫隶属于皇帝,无论他怎么改,朝臣也无法干涉,这也是崇祯整改锦衣卫的底气所在。

之前流贼围城正是用人之际,不适合进行整改。现在流贼兵败,该剜肉补疮了。

“朕对锦衣卫要求不高,能达到万历二十年时的水平就行!”

李若琏先是有些惊慌,毕竟五十万两银子不是一笔小数目。但是听到皇帝的要求后,眼睛里开始冒光。

锦衣卫的荣光要回来了!

他立刻跪地领旨:“臣这就去办!”

看着李若琏离开的背影,崇祯无奈的摇了摇头。

现在的锦衣卫早已没了往日的辉煌!

万历年间的锦衣卫是何等的风光?

万历三大征中,抗倭只是其中之一,但却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场战争。

在日本侵略朝鲜之前,锦衣卫就已经掌握日本的动机。当时的锦衣卫人才超乎想象,由于明朝和外国贸易有大量的外语人才,好多会日本、朝鲜语的锦衣卫混到了朝鲜和日本。在李如松去朝鲜的时候锦衣卫就将日军的每个据点,还有粮草补给都标的清清楚楚呈给李如松。

在这场战争中,正是大明锦衣卫传递情报帮李如松烧掉倭寇在龙山的粮仓,彻底改变了战场形势。

现在的锦衣卫,战力羸弱,消息闭塞,贪墨成风,坐吃空饷!

这些问题短时间内只能缓解,要想根除还需要时间。

刚目送李若琏离开,外面步履匆匆的走进三个人。

“臣刘文耀。”

“奴婢高时明。”

“臣张正阳。”

“参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崇祯高兴的直接站了起来。

左都督刘文耀能出现在这里说明一个问题:驻守在通州的刘西尧被击溃了。

否则刘文耀绝不会出现在这里。

果不其然,刘文耀率先说道:“陛下,刘西尧听闻京师流贼被击溃后军中大乱。臣趁势反击,在通州城外将刘西尧部击溃,其所部人马已经全部撤往居庸关,臣怕京师有变,所以没有追击。”

“好,甚好!”崇祯笑着说道。

“皇爷,奴婢给刘泽清送完旨意后被他强迫留在军中,刘都督在铁门关用计除掉刘泽清后,奴婢便留在刘都督军中效力。”离京十数日的高时明终于回来了,他强忍着心中的激动向崇祯汇报。

崇祯看着已经晒黑的高时明,心中有些感动。

大明朝还是有忠臣的。

最后说话的是张正阳,庞子晋和李左死后,他成了京师勇卫营的最高将领。

“陛下,臣今日率勇卫营出城作战,凯旋而归!此战杀敌近五百,损失不足百人。”

“好!甚好!”崇祯已经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夸赞他了。

“你们今夜好好休息,明...“多谢陛下!”

其余人离开,高时明被留了下来。

“高时明,辛苦你了。”

“不辛苦,这都是奴婢该做的。”高时明脸上毫无怨言。

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,内臣里的重臣,无论多辛苦的工作,也不会产生一丝一毫的抱怨。

“王承恩,从内帑里给他支五百两银子。”

“皇爷!”高时明顿时感动的热泪盈眶,“这都是奴婢该做的,不敢奢求皇爷赏赐!”

崇祯叹了口气,从怀里拿出一封密信递到他手中,并说道:“这不是朕的赏赐,是朕给你的路费,你又要出远门了。”

啊?

高时明一脸震惊。

这得多远的路才能用到五百两路费?

难道皇爷派他去朝鲜?

他接过密信后不敢直视,低声问道:“不知皇爷要让奴婢去哪儿?”

“去找黄得功,他会告诉你那人的位置。”

高时明略加思索后明白了崇祯的意图,但是他必须等皇帝亲口说出来才行。

“北有建奴,西有李闯贼,西南有张献忠!若想破局,需用合纵连横之法!”

“这是朝廷的诏安信,你将这封信交给张献忠。此一去路途遥远,甚至会因此丧命。但...此事若成,大明就能缓一口气。若不成,也是天命,怪不得你!”

第112章战果

清晨,皇极殿。

这是击溃流贼之后的第一次早朝,文武百官的脸上都流露出开心的笑容。

崇祯坐在龙椅上,脸上看不出悲喜。

“陛下!”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李邦华缓步出班,拱手道:“流贼昨日兵败后退守居庸关,根据探马来报,流贼大军已从居庸关出发,退往宣府。”

崇祯眯着眼,对李自成的前瞻能力表示佩服。

这厮麾下果然是有人才的。

居庸关虽然易守难攻,但宣府不是。

一旦宣府守军投降,那么李自成的大军将被困在宣府和居庸关中间。

想跑都没地方跑。

没想到李自成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直接率兵退守宣府。

如此一来,京师将更加安全了。

“昨日战果如何?”崇祯问。

李邦华掏出一张纸,缓缓念道:“昨日我军与流贼在城外决战,此战共杀敌两万九千二百九十七人,俘虏八千三百四十四人;我军死亡两千七百零九人,重伤一千二百五十一人,轻伤五千四百六十二人。伤亡多集中于在城西作战的三大营,就连神殊营的王副将也不幸中箭而亡。”崇祯表情凝重的点点头,问道:“从流贼围城,到他们退兵,我军共杀了多少人?又有多少伤亡?”

“回陛下,流贼自三月二十一日围城,到三月二十七日兵败期间。我军共杀敌七万一千人左右,其中半数是流贼军中的民夫。我军共阵亡一万零八十九人,重伤三千二百四十二人,轻伤一万四千八百九十一人。”

崇祯没说话,再次轻轻点头。

对于明军的损失他没有太多意外,毕竟临时招募的百姓没有盔甲,虽然有书籍制作的临时甲胄,但是那玩意防弹不防刺,能抵御弹丸却无法抵御箭矢。

再加上没有头盔,伤亡多也在意料之中。

至于杀敌的人数,崇祯表示有些怀疑。

流贼兵败后一部分人投降了,一部分人被乱军践踏而死,还有一部分人四散而逃。

各部统计的时候,大概率把后面两个数字算在了一起。

反正又没人数,说多少就是多少了。

虽然知道有人谎报军功,但崇祯没有深究的想法。

首先,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:他守住了京师!

其次,各部将领谎报无非是想多捞点钱。

这场胜利京师军民用命换来的,他不在乎是否多花点钱。

“这场胜利来之不易,兵部就论功行赏吧!但是记住,这些功劳是将士们用性命换来的,钱要切切实实的发到每个将士的手中。一旦被朕发现有人截留赏银,诛其三族!”

说话的同时,崇祯用阴冷的目光扫视整个大殿,让所有人后背都感到有些发凉。

文官们还好,堂上的武将脸上都露出尴尬之色。

这句话就是针对他们的!

古代的赏银、军饷都是逐级发放。

户部给兵部,兵部派人押解到前线交给当地的最高将领。

剩下发钱的事就是将领一个人说了算,虽然有监军的存在,但二者往往会沆瀣一气。

这也是无法杜绝吃空饷问题的原因之一。

“遵旨!”李邦华领旨后没有退回,而是站在原地拿出一本题本。

“陛下,流贼虽然兵败,但只是暂时的。朝廷面临的问题还很多,这是臣的题本,请陛下过目。”

“李阁老有话直说吧,朕回头再看。”

“是!”李邦华轻咳一声,“流贼新败,当务之急是充实京营以及蓟州之兵,一是可以防止流贼卷土重来;二是可以防止辽东建奴趁虚而入。为了进京勤王,蓟辽总督和辽东总兵已经放弃宁远,现在辽东已尽落建奴之手,不得不防啊!”

李邦华此言一出,满朝文武同时沉默下来。

是啊。

眼前的流贼虽然走了,但心腹大患建奴就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,他们可比李闯贼要难缠的很。

一旦他们像崇祯十五年那样再次入关劫掠,那么大明朝将会遭受灭顶之灾。

八旗兵五次入关,每次都是砍而不伐,明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消耗,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,不但给了农民军喘息的机会,而且趁机积蓄力量。

如果时机成熟,他们将会给大明致命一击。

“所以李阁老的意思是?”

“臣提议重整京师三大营,但臣的重整与其他人的重整并不相通。”

朝堂上的武将们刚要反对,听到李邦华的后半句话后纷纷噤声。三大营虽然有问题,但现在不是解决问题的时候。

否则有卸磨杀驴的嫌疑。

如果真的卸磨杀驴丢了民心,下一次被围城将无人可用。

李邦华继续说:“臣的意思是将京师三大营士兵分成两部分。符合要求的人登记造册,成为在编士兵;不符合要求的暂时清册但不清退,每月按时发放军饷粮饷,...“在此期间广招兵士进行操练,补充京营战力。”

崇祯对李邦华的提议没有意见,转头看向百官。

朝堂上的官员换了很多新面孔,他们基本都是被临时提拔上来的,不是李邦华的人就是几位阁臣的人。

见内阁其他三人没有反对,这些官员纷纷表示同意。

“那就按李阁老的意思办!”

工部尚书范景文犹豫片刻后站了出来:“陛下,臣请辞京营总督一职。”

崇祯没有立刻回应,而是首先看向李邦华。

李邦华微微点头,表示范景文请辞京营总督这件事他已经提前知道了。

崇祯的行为被朝堂上其他人看在眼里,震惊在心里。

这位内阁首辅李邦华竟然如此受宠!

一时间,其他各个党派的成员纷纷有了打算。

“为何请辞京营总督一职?”崇祯问。

“回陛下,原因有二。其一,工部和礼部事务繁忙,臣还兼着内阁的差事,确实忙不过来;其二,京营总督按理应由勋贵武将担任,现在京师之围已解,所以还是按朝廷的规矩办事。”

范景文说的是实话,工部现在忙得要死。一方面继续制造火药手雷,另一方面还要监造忠烈祠。

至于礼部,不久的将来将会更忙。因为崇祯提前和他通过气,大明土地司的差事大概率会落到礼部身上。

“内阁什么意思?”崇祯看向李邦华。

“臣等意见一致,应从勋贵之中选一武将担任。”

“既然如此,那朕就准了范尚书。京营总督一职不能空缺,现在满朝文武都在,你们觉得谁担任京营总督合适?”

涉及到公推,吏部尚书邱瑜一脸兴奋的站了出来:“臣荐举左都督刘文耀担任京营总督一职。”

第113章蓟州兵变

“刘都督功劳有三!一是安全护送太子去天津登船入海;二是奉旨除掉拒不勤王的刘泽清,并率兵进京勤王;三是在通州击溃流贼,解了京师之围,功高至伟!”

“且刘都督乃孝纯皇后(崇祯之母)之侄,新乐侯刘文炳之弟,虽没有爵位,却也位列勋贵之中。”

“所以臣提议由左都督刘文耀担任京营总督一职。”

“臣附议!”

“臣也附议!”

在内阁的带领下,满朝文武几乎全票通过。

但是也有例外。

右都御史房可壮,刑部右侍郎张忻,兵科给事中曾应麟,兵科给事中的陈名夏等人站在原地既不表达同意,也不表示反对。

崇祯静静的看着他们,猜到了这些人的想法。

想必这些人怕被治罪,索性在朝堂上佛系当差了。

崇祯心中冷笑,是狐狸早晚要露出尾巴的,他只需要等待即可。

“那就按诸位的意思办吧,左都督刘文耀兼任京营总督一职。”刘文耀也不推辞,当即跪地领旨:“臣刘文耀领旨谢恩!”

“免礼平身!京营总督的差事不好当,要让京营士兵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与敌军精锐一战的能力。”

“臣谨遵圣意!”

“既然京营总督有了人选,那么李阁老继续吧!”崇祯表情平淡。

李邦华再次出班,拱手说到:“朝廷九边已失八边,只有蓟州一镇可守!当务之急是在蓟州布置重兵,抵御流贼和建奴。”

李邦华的话刚说完,兵科给事中曾应麟忍不住了,他拱手问:“李阁老,你说的道理我们都懂,但钱从何来?兵又从何来?”

“户部前些日子虽然有不少银子入库,但边军欠饷尚未补发,各地的军饷也都有亏钱,一旦把这些钱都花了,国库的那些钱怕是不够吧?”

“况且蓟州屡次兵变,不应在此驻军!”

曾应麟自以为说的有理有据,所以语气十分不友善。

在他的认知里,朝廷现在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千万两银子。其中养心殿后面挖出二百万两,成国公府上查抄几百万两,在离京的勋贵手里抢了几百万两,仅此而已!

而且蓟州有过两次兵变,确实有不适合继续驻军的理由。

李邦华心中冷笑。

虽然他不知道内帑有多少钱,但国库存银超过了一千万两。

这些钱肯定够用。

实际上...国库加内帑存银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两,如果算是其他财物折银,总数逼近三千万两。

而且九边大军已丢八边,除非那些士兵投降,否则之前拖欠的饷银根本不用补发。

吴三桂那边欠饷不足一百五十万两,虽然不少,但也不多。

而且新招募士兵才多少钱?

朝廷给士兵的钱主要包括两项,一是月粮,二是行粮。

月粮=工资。

行粮=出差补助。

边军去城四十里外才给口粮,而军镇腹地的官兵则不发口粮。因为腹地官兵不属于出差,所以不会发放行粮。

就算蓟州招募的士兵按照每人每月二两银子的标准,三万兵士一年也才消耗七十二万两银子。

对比辽东,这些钱根本不算什么。

李邦华眯着眼睛,悠悠说道:“钱的问题不劳曾大人费心了,国库不但有存银,而且很多。兵源的问题本官也考虑过,来源有三!”

“一,招募蓟州当地百姓!二,调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守军;三是蓟辽总督王永吉王大人的关宁军。”

“至于你说的蓟州屡次兵变,那些都属于人祸,与蓟州这个地方无关。”

朝堂之上,安静的有些可怕。

李邦华太敢说了,先不提他的兵源对策,但就蓟州兵变的言论,就触及到朝廷和皇帝的逆鳞。

他怎么敢的啊?

众人一番对视后,最后将目光落到崇祯身上。

崇祯一脸平静的坐在龙椅上,开始回忆历史。

蓟州兵变...

这是史书都不愿记载的事件,自此之后明军开始日落西山。

蓟州兵变对于大明的影响十分深远!

第一次蓟州兵变是万历二十三年,明史记载两千多戚家军不满粮饷,兵变被杀。第二次是己巳之变时,驻守在蓟密永防线的十万大军成建制投降建奴。

第一次兵变并非戚家军不满粮饷,实际是朝廷内部斗争的延续。

万历二十年,时任戚家军主帅吴惟忠领兵奉命入朝抗倭。围攻平壤时朝廷承诺第一个攻上平壤城头的赏银五千两,朝鲜史册以及明史皆记载。

但首先登城的戚家军既没有领到赏银,还被欠饷。戚家军讨薪未成,被王保诱杀,冠以“兵变”的罪名。紧接着吴惟忠被罢黜,戚家军被遣返原籍。

戚家军真的兵变了吗?

当然没有!

究其根本是党争带来的恶果。

戚继光由于受到万历和张居正的信任,加之戚家军百...张居正倒台后,依附于张居正的戚继光也遭到清算。万历年间的党争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底线,作为张居正的人,戚继光不管能力如何,都要被清算出去。而戚继光一手锻造出的南兵,也背着同样的命运。

于是...戚家军被迫落幕。

以严明的军纪、百战百胜的战绩闻名的戚家军惨遭友军屠杀,寒了多少人的心!

至于第二次蓟州兵变是朝廷缺钱,崇祯力主裁汰蓟州、密云、永镇新军(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,这是崇祯自掘坟墓的经典操作之一),部分被汰兵阴谋作乱,在八旗兵犯蓟之际乘机投敌。

李邦华把这两件事都归于人祸,可见他胆子是多么大。

“陛下,内阁首辅李邦华在朝堂上胡言乱语影射陛下,应该治他的罪!”见崇祯沉默不语,刑部左侍郎张忻第一时间跳了出来。

趁他病,要他命!这是张忻为官多年的经验!

就算打不倒李邦华,也要在皇上心中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。

第114章李邦华的反击

张忻弹劾李邦华?

崇祯差点笑出猪叫声!

天堂有路你不走,地狱无门自来投。

他将李邦华推到首辅的位置上可不仅仅是为了推行政令,最主要的原因是用他镇压朝堂。

这位三朝元老,不..严格来说是四朝元老在朝中的影响力超乎想象。由于明光宗朱常洛短命,所以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他的存在。

果不其然,不等崇祯发话,张忻就迎来了李邦华的反击。

他沉声说道:“张侍郎此言何意?本官何时影射过皇上?”

张忻忿忿不平道:“蓟州有过两次兵变,第一次在万历二十三年,时间久远就不提了。最近一次是在我朝二年,当时裁撤新军是陛下同意的事,你不是影射陛下还能影射谁?”

李邦华冷漠的盯着张忻,反问道:“我朝元年七月十四日,袁崇焕在《平台奏对》中表示新饷缺额一百二十万两,他袁崇焕能节约六十万两,户部再筹六十万两就够了!袁崇焕又说,应该淘汰无用之兵,查明虚额。此事交给时任辽东巡抚毕自肃和蓟州巡抚王应豸负责。只要这两个巡抚得到陛下和袁崇焕的支持,裁军就会顺利进行,半个月就能完成。”(这里的新饷指新兵军饷,新兵和旧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旧。

蓟镇旧兵是一支担任防守的部队,又称守军。主要任务之一是在长城沿线提供预警,也可以说是放哨兵。

蓟镇新兵属于“实用于辽者”的部队,虽然驻扎在蓟镇地区,却并不承担防御任务。他们本质是关宁军的预备役,属于战兵(野战部队),待遇比守军高!而且是袁崇焕才有权调动的预备役。)

“当时陛下在题本中回复:蓟密水津及恒山等处新兵应否宜裁、关门马匹应否宜减,还着督师袁崇焕及督抚衙门酌妥具奏。”

“他袁崇焕才是裁军的始作俑者,陛下也是受到了蛊惑!”

“本官那句人祸明明说的是袁崇焕,你说本官影射陛下,证据何在?”

“影射陛下的不是本官,分明是你!”

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by崇祯精彩小说免费阅读,这本小说文笔优美,很适合书荒时期的你来看哦!

相关推荐